Future Friendly College

問津書院

中国佛教史第三讲 五胡十六国的佛教

五胡十六国的佛教

第一节 政治影响下的佛教传播

一般的佛教史会喜欢讲这段时间的佛教归入东晋,然而我还是将它独立来讲。原因则一如我曾多次强调过的一样,将其放在整个的文化背景,文化环境之中来考虑。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,会带来对于不同的对于佛教的态度。

为什么讲政治呢,很多人认为宗教就是个人的事儿,与政治没关系。然而,从事实上来看,宗教从来没有摆脱过、甚至受到政治很大的影响,决定了它所受到的压力,和它所可能的发展空间。

在描述历史的时候,不同人有不同的讲法,有些人喜欢从阶级来讲,换言之,是精英的历史,还是大众的历史?是几位精英和尚带来的几本书,还是广大信众的信仰呢?从源头上来讲,信众所信仰的依凭,一定是由翻译的译介而来的。

佛图澄与道安教团

佛图澄

“经数百万言,善解文义。虽未读此土儒史,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,皆暗若符契,无能屈者”

“善诵神咒,能役使鬼物。以麻油杂胭脂涂掌,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,如对面焉。亦能令洁斋者见。又听铃音以言事,无不效验。”

神通及灵验的问题:

神通并不是佛教发明的,是原始印度宗教中就有的信仰,不过佛教将它接受过来了。同时有一些经典虽然承认神通的存在,同时在有意的限制他。进一步说,就算是一系列的理论,如果同时能够表演一些神通,会不会影响你对他的理论产生信任感?会吗?简化来说,奇迹的表演会不会对你有说服力?“连科学都解释不了”,成为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,这会使你信服吗?

佛图澄的故事及其传教策略:

一开始入一个将军的门下作为高参,连连获胜,得到了国王的注意,从而…这是一种传教的策略,是走上层路线的,同时还有反智倾向的、群众路线的、知识阶层路线的等等。当然借助政治走上层路线,这是很容易成功的。到了后来,甚至一定层次的官员都要扶着他的轿子,高喊:“大和尚到”。

灵验神通、走上层路线的策略,也会受到挑战。当打败仗时,国王感叹“佛法无神矣”,回复说,这是你前世的因果,现在要打个败仗才行…汗…这种说法如果不能说服你,有什么挑战的的方式吗?

同学:既然有因果,你怎么没说对呢?答:那你质疑的是我的个人能力,而不是我的信仰,对吗?

这时期还发生一个重大的问题,用我们现在语言来说,就是宗教政策的改变

“佛出西域,外国之神,功不施民,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。往汉明感梦,初传其道,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,以奉其神,其汉人皆不得出家。”

“华戎制异,人神流别,外不同内,飨祭殊礼。荒夏服祀,不宜杂错。国家可断赵人,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,以遵典礼。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,例皆禁之。其有犯者,与淫祀同罪。其赵人为沙门者,还从四民之服。”

佛教最初只是侨民信仰的外来宗教,佛对我们无功(大禹治水之类),不应祭祀。淫祀就是指不正当的、泛滥的礼仪制度。

回应:虎下书曰。度议云。佛是外国之神。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。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。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。佛是戎神正所应奉。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。苟事无亏何拘前代。其夷赵百蛮。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。悉听为道。于是慢戒之徒因之以厉。

这些早期的西域和尚都会长很得难看,但却有成就。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化心理现象,你会特别注意一些长得难看却很有成就的人吗?同学:马云…

道安

“师徒数百,斋讲不倦。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,无重威大威可以整群小之参差;而师徒肃肃,自相尊敬,洋洋济济,乃是吾由来所未见。”——《高僧传·道安》

道安很重要的一个贡献,就是建立了僧仪规范,需要注意的是,他不用“变化技术”,也就是不依靠灵异的事情来宣扬。有组织的僧团的意义在于,如果没有这样一些“职业信仰者”、“有组织的信仰者”的话,宗教很容易溃败为仅仅是一种理论。

“今遭凶年,不依国主责法事难立”。

主动的依靠政治力量的、在佛教史上影响很大的一句口号。被称为东方的菩萨。

鸠摩罗什及其门下

“大士之道,利彼忘躯。若必使大化流传,能洗悟蒙俗,虽复身当炉镬,苦而无恨。”

“阴阳星算,莫不毕尽,妙达吉凶,言若符契。”

“手执胡文,口自宣译。道俗虔虔,一言三复,陶冶精求,务存圣音,其文约而诣,其旨婉而彰。”

培养出了很多的弟子,所谓四圣:僧肇、道生、道融、僧叡

中国的佛学院,实际上是采用了西方基督教的方式,而中国的佛教研究场所,不是这样的,主要是考译场。当时国王支持他的翻译,是使他翻译很有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条件。而国王很欣赏他的才华,担心他死之后没有人再有这样的才华,安排一帮人向他学习,他不愿意就自己搬到僧团之外居住。别人说想跟你学习,为什么你还不肯呢。鸠摩罗什拿一碗水,放上几只钢针,一口喝掉,我能行,你行吗。遂没人再提要跟他学习的事儿。

翻译是他最大的成就,但他自己却多次表示很遗憾,在中国很憋屈,明明自己写作可以有更大的成就,却要被逼着做翻译,他称翻译这事儿是“嚼饭与人”,而他的实力则“十不出一”。

第二节 中国早期般若学

经典的翻译与研究

所有的理论讨论都建立在经典翻译的基础之上。

与般若相关的经典(注意,这不是一部经典,而是一大类经典,在唐玄奘的时代已经被翻译出了几百卷)

支谶《道行般若经》、支谦

因斯邦老庄教行,与方等经兼忘相似,故因风易行也。——道安《鼻奈耶序》

格义。将经中的概念与中国原有的概念进行关联搭配、解释发挥,“生解”。

比如涅槃。中国人无论先秦两汉魏晋,没有人会有这样的,从轮回中摆脱出来想法。

佛教徒是以信仰的内外来划分的,他们称中国的书为“外书”。

六家七宗:本无(本无异)、心无、即色、识含、幻化、缘会

般若空观与其解说

实际空的概念在早期经典中并不突出,是与其他概念合在一起而被提到的,并不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。

色者无常,其无常即是苦也。苦者无常,无我者空。…此五盛阴皆空皆寂,因缘合会,皆归于磨灭,不得久住。——《增一阿含经》

空:

  1. 不是说没有,而是在变化。
  2. 不仅在变化,且是虚幻不真实的。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中国人的反应:

夫有,有形者也。无,无象者也。然则有象不可谓无,无形不可谓有。是故有为实有,色为真色。经所谓色为空者,但内止此心,不滞外色。外色不存余情之中,非无而何?岂谓廓然无形而为无色者乎!——安澄《中观论疏》

区别一组概念,有无 与 真假。先看佛教的逻辑中,真是什么:夫有若真有,

有自常有,岂待缘而后有载!譬彼真无,无自常无,岂待缘而后无也!——僧肇《不真空论》

就是真,就应该是常有。所以,佛教这个“空”,指的是,没什么东西是永恒的,而不是没什么东西是存在的。

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,是取决于这个世界是什么,还是取决于你对他的看法?

不真空与心无宗对于空的理解之区别,就像西游记里遇到白骨精的故事,猪八戒就受不了被诱惑了,唐僧呢,就非礼勿视,而悟空,就真的知道她不是美女她是个白骨。这才是真正根本解决问题的。

你的各种存在,是真实的吗?还是是一个梦境?如果是梦的话,你能逃出去吗?

理解佛教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,你要理解他们是怎么看待世界的,他们为这样的一种理解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法?

空不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个想法,而是它本来的样子:

色即是空,非色灭空,色性自空。——《维摩诘经》

以空灭诸烦恼病,恐空复为患,是故以空舍空,是名空空。

微信公眾號

Wechat QRcode

Github: futurefriendly

Twitter: futurefriendly

3290454918@qq.com

Future Friendly & 問津書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