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uture Friendly College

問津書院

儒家哲学原著选读 易传 系辞(一) 郑开

儒家哲学

  • 《易傳》
  • 《孟子》(以孟子為中心的出土文獻一直到《中庸》)
  • 二程
  • 陽明

經、傳的地位是並行不悖的。沒有傳,經的地位就沒有意義。經典的地位靠傳確立起來。

過去對易傳中出現的“子曰”意義不明,進過進一步的討論,確實和孔子存在關係。《易》不講“無”,但“五行”在帛書周易出現。

帛書《系辭》和韓康本存在差異,需要進行比較。

儒家哲學的起點並不是周公。什麼是儒家哲學?什麼是儒家哲學的文本?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明確。在春秋中晚期之前的思想史中,個人性的思想並不明顯,當時所流行的是官學。《尚書》中的各篇,並沒有體現周公、邵公等人的特性,其體例即為一個完全公文化的東西。個人性的比較自由的思考,即開始於春秋中晚期,即接近孔子、老子的時代。

這些六藝,之所以被賦予經的地位。一方面它是古代的文化遺產,另一方面,如果沒有經過儒家的編撰和系統化,也不可能有經的系統的出現。經典的系統是經過經典化的過程才確立起來的,這一過程中也不免地使得經典“儒家化”了。似乎變成了一個儒家據為己有的東西。

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文字書寫,最早的都是甲、金文。這些內容都是占卜的記錄,是一些片段的東西。

錢存訓《書于竹帛》。認為以往的典籍都是檔案性质的,都是官方性質的檔案。

這些內容用一個詞來概括,即“德音”。所有官方的檔案都要當做“德音”來看,“德”的出現表明這是一個正面的東西。按鄭玄的說法,即“正教”。進一步發現,“德音”只能夠出現在符合禮的過程當中,是一些格式化的、規定好的東西,這些一定之規訴諸于語言或音樂,就被稱為德音。

“德音”後來的消失,是由於“德”的體系的崩潰。諸子百家的思考就是在“德音”的體系下推動其崩壞。

最早期的、訴諸于文字記錄的東西,都可以稱之為德音。早期的思想表達一定是在這個基礎上表達的。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制度的概括。

那些簡單的銘文和卜辭,都是德音的具體表現。隨著進一步的發展,就變得有典和冊,篇幅變長。《詩》變動不大,《書》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動。《書》的難度之處,就在於其具有一個特殊的格式。

《洪範》所講的首先是綱領,接下來有一些解釋性的內容,這些內容被稱為“說”、“語”,這一形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。這一經傳的格式,是在較早的時候就開始形成了。

《春秋》自開頭其就有一段格式化的記述。這樣的史書只是對於曆法的補充,進一步就演化出各種各樣的傳。

早期的《詩》都是官方的檔案。《詩》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,一方面采風,看當地的生活狀態。另一方面,各地的詩必須要用一個音樂,要統一語言。這一語言的統一從西周就已經開始了。

春秋中晚期始,子產、叔向、晏嬰等人開始脫離官方的話語。《春秋》的後半部脫離了前半部對於國家歷史的描述,而將記載重點集中于大富,成為了家語性質的史傳。

《晏子春秋》記載的並不是國史,而是晏嬰本人的語錄。這是從國史之中生發出來的。《晏子春秋》這種家語性質的書,不同於《國語》等書,而是講了一些個人的思考。

大富的立家,出現了家語的性質的書,這種家語和國語是不同的。士君子的言論記載變得恢弘起來。諸子百家的發展就是從這樣的基礎上開始的。

《論語》這本書,“論”是使得其條理化,但是其本質為“語”。這和作為提綱的、提示性的“經”是不同的。百家之說,都稱為“言語”,越來越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口語。而早期的東西、官方的記載,往往都是書面的。《春秋》從“國語”變成“家語”,即越來越接近諸子百家的狀況。諸子百家的“語”都稱作“百家語”。這些諸子百家的“語”被一個個學派撰集起來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哲學著作。

諸子百家的“言語”是德音系統完全崩潰之後出現的,其可以容納更廣闊的自由思想和議論的空間,也提供了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匯的基礎。

當時的社會出現了很多遊士,他們不在官方體制之內,因此周遊六國,推行自己的知識。這種推行自孔子以下,變化速度越來越快,文本的形式也越來越清楚。

在我們的傳世文獻和出土文本中,經和解的形式是屢見不鮮的。

將《文子》《老子》相對於《老子》來說,他們的體裁就是“說”。後來或許有了條件,才能夠將這些東西匯集在一起。

帛書《五行》、竹簡《五行》這種經傳的形式,在思孟學派的發展中,很快就被揚棄了。儘管被後來所接受,但是這一形式從思想史的角度來反省,未必就是好的形式。相對之下,訴諸于邏輯名辯的“論”的形式開始流行起來。

諸子百家之所以都講“名”,即必須要有明確的定義,這樣才有共同討論的基礎。在有了這樣的名之後,還需要“辯”,當時所使用的辯論技術,基本上都是一種“比類”的方法。(或許和古漢語的性質有關係)這種比類的方式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思維模式。

《孟子》一書是否達到了完備的“論”,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,但至少展現出一些“辯”的特點。但在《莊子》中,“論”已經具有了某種雛形。在更往後的《荀子》,“論”的出現概率更高。

三國時期之後,湧現出大量的論。基本上反映出了某種對於思想傳統的打破,某種思想的解放。

宋人的語錄,包括禪宗的語錄,其中夾雜了大量的俗語。這是不符合德音傳統、雅言這種經典文化的。一方面來說,經典都是雅言,都必須是文和辭,需要經過普遍化。

儒家的經典,經過了一個儒家經典化和經典儒家化的過程,牢牢確立了儒家在中國經典傳承中的地位。但另一方面,也不適合自由思想的發揮。

《易經》的來源是很難確立的,對於卜辭的討論和分析,與現在的傳本差別甚遠。《周易》的經的部分,在之前,除去寫作時代不明的《左傳》的一些內容,並沒有找到任何線索。因此,《經》 的來源是很難討論的。從思想史上,對他的的討論就更加難以深入了。

《經》中並沒有出現“德”,而《傳》中出現了“德”。


关于本文

微信公众号:大傻小子贾光佐

微信公眾號

Wechat QRcode

Github: futurefriendly

Twitter: futurefriendly

3290454918@qq.com

Future Friendly & 問津書院